特朗普的种种主张看起来都在颠覆我们对世界秩序的理解,不过这一切也许都只是看客不必要的担忧。正如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所说,两党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呈现“政党趋中化”的规律,上台的那一方,最终将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刘瑜的这篇文章,就叫《美国的选举,选谁都差不多》。
落在教育这个点上,在前几轮竞争中,无论希拉里还是特朗普,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呼声,比如此前希拉里说,要给STEM(科技工程类学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直接发绿卡,这对中国学生就是利好消息;而特朗普放出最大的狠话莫过于废除CommonCore(共同核心课程),以及让美国学校处于一种自由竞争的生态之中。
这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如果考虑中国每年有20-30万之众的学生留学美国,美国教育的走向似乎也不完全跟我们无关。
经过昨日角逐,希拉里宣告谢幕,现在值得我们认真解读的,是特朗普的教育政策。
特朗普当选,对留学美国是否利好?
国际教育资深媒体人韩晓蓉在选举结果甫一明朗之时就为我们解读了美国留学和移民的政策走向:
▲特朗普曾在推特上表示要接纳留学生
在政府偏向财政紧缩的状态,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会较为保守,因而美国大学对国际留学生放松相应的限制,以扩大招生弥补财政空缺。
对于发放给留学生的H-1B签证,特朗普态度坚决,因为留学生通过H-1B签证留在美国很大程度上抢占了本国公民的就业机会。所以如果特朗普上台,对于H-1B这种“既非高技能,也非移民项目”的签证发放很可能会紧缩。
然而,美国还有一项用来引进海外管理人才的L-1A跨国公司高管签证,鼓励其在美国创业,从而拉动美国经济并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强大趋势的今天,特朗普应该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继续执行该政策。所以,如果H-1B签证紧缩或停止,那通过L-1A创业转EB-1C拿绿卡将成为广大留学生家长们的一种新选择。
特朗普对非法移民是坚决sayno的,因为非法移民会极大拉低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特朗普还曾表示要结束“出生公民权”,因为它是“对非法移民最大的磁石”。
所以特朗普提的主张其实是共和党一贯的主张,也是美国移民法的初衷,也就是支持高科技移民,反对低技术移民。
“自由择校”是核心
留学和移民政策之外,特朗普对美国国内教育的政策也同样值得关注。
▲截屏来自特朗普竞选官网
联邦政府将重新调整现有资金的使用优先级,立即投入200亿美元到择校项目中。
各州政府可随学生去向自主决定将资金投入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该项资金的分配偏向于学校类型多元化的州,鼓励既有私立学校、磁校,又有特许学校的州参与。
为110万贫困儿童提供自由择校的机会。
如果州政府能在联邦政府20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投入1100亿美元配套资金,就能为每名K-12阶段的贫困儿童增加1.2万美元的择校费用。
与国会合作,以减少联邦税费的方式保证大学减免学费和学生债务。
保证学生获得两年制或四年制大学的入学机会,或提供门槛更低、费用更低、也更易完成职业教育。
从上述竞选主张可以看出,特朗普的教育政策以“自由择校”为核心。200亿美元的“教育券计划”(voucherprogram)旨在帮助贫困学生自主选择私立学校。特朗普认为该计划不仅能帮助学生进入好学校,学生的选择也会加速学校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相比希拉里“大力发展公立学校,从而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教育”的传统思路,“自由择校”显然更富想象力。也许也只有像特朗普这种商人出身、将市场法则奉为圭臬之人,才会祭出这一可以让学生以消费者姿态“用脚投票”的奇招。
除了上述主张,来自美国知名在线新闻平台BusinessInsider的总结还显示了他在教育方面的其他政策。
保证联邦政府投入200亿美元到教育券计划中,使学生能上自己选择的私立学校
支持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
批评教师联盟
承诺废除“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Core)
曾暗示反对希拉里的“无债务大学提案”
关于CharterSchool
特朗普和希拉里都公开表示支持CharterSchool,许诺上台后会拨出更多预算来支撑这类学校。
那么问题来了,CharterSchool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校?
在很多文章中,CharterSchool都被译为“特许学校”,这个译名很令人费解:谁特许谁?特许什么?换个译法就明晰多了:公立委办学校。
这类学校虽然仍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但一般由校董持有和运作,学校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项目,招收学生也不必完全受学区限制。
耳熟吗?对,这就非常类似于我们的民办学校了。这样的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在课程种类上都会有所优化,教学质量一般来说要优于普通社区的公立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好,所以这类学校中出“重点”的几率也大。
美国的公立学校系统不是很成熟吗?为什么还会在公立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出这样的“民办区重点”?
道理也很简单。在出现这类公立委办学校之前,一般美国人读书也是就近入学,按照社区确定学区,进入公立学校,但天长日久,富裕的社区学区还好,而在低收入社区,公立学校演变出很多“辍学工厂”,这引发了一系列真实的社会冲突。
如果一个中产偏下的家庭刚好住在低收入社区,他的孩子该在哪里上学?无法跨学区,也无力上私立高中,这类家庭所面临的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就会演变成一种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今年4月揭晓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中,获得地方报道奖的就是一则类似的故事:因择校通道关闭,一个“差生工厂”如何造就社区悲剧。
当然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绝不是一个委办学校那么简单。但支持CharterSchool(同类还有“磁校”MagnetSchools,美国这类改良型学校很多),实际上是有限度地支持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给有潜力的学生竞争机会,给学校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机会。但是说有限度,是因为这类学校招收学生有限,竞争激烈。
全国共同核心标准,有什么不对?
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另一个显著分歧,集中在CommonCore上。照中国人的理解,很难想象由国家制定的一个教育标准有什么问题,但在美国,关于核心标准的争议由来已久,小布什政府开始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为其延伸,然后反对之声从小布什时代开始,延续整个奥巴马任期,最终变成希拉里和特朗普在教育政策上分歧的一个焦点。
▲截屏来自“共同核心标准”官网
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部和教纲,但为了一定程度上确定教育目标,48个州的教育部长和联邦政府一起发展了共同核心课程,为从幼儿园至12年级(K-12)的学生逐年级制定出英语语言文学和数学的明确要求。
到目前为止,42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主动采用这一标准,并努力完善它,以确保在此标准下,学生高中毕业后可以做好准备进入2-4年制的大学,并顺利进入职场。
这个看起来特别“政治正确”的标准,在应用中实际上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抵制,原因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学术水平高的学校会觉得CommonCore为了追求所有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致水平,而降低整体教学要求,是一种强制性却低效的教学方案。
而对于一般学校而言,标准化考试太多,他们不得不把精力花在拉扯差生过线这件事上,而不惜将优等生拉到一个“平均渣”的地步。
比如在数学教育中,外滩君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来自华裔家庭的抱怨:团队讨论、按组打分的数学教学法让他们的孩子什么实际的“数学”也学不到。
到了奥巴马执政最后一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遭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法案,字面之下的意思是,重回“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正路,每个孩子的“成功”也是不同的。不过尽管法案变了,CommonCore仍地位不改。
在华裔家庭看来,commoncore也是“平权法案”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平均主义的公平往往导致更多个体的不公。而扩大化贯彻“平权主义”的态度,正是多数华裔反对希拉里的原因。
民主党“铁票仓”美国华人为何转而支持特朗普?
在对美国大选的围观中,简称AA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Action)是在我们朋友圈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这个法案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伴随黑人运动、妇女解放运动而兴起,它更广泛的涵义是,作为一种补偿性正义,那些曾在历史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族裔,比如被镇压、被奴役或被歧视过的族裔,在福利分配、雇佣、入学等事情上享受特殊待遇。
但在华裔的语境里,这个对少数族裔给予补偿的政策,是以华裔的牺牲为代价的,而最让华裔不能容忍的,这种牺牲集中体现在教育通道中。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华裔不属于需要补偿的“少数族裔”范畴,非裔和墨西哥裔等才是正宗“少数族裔”。所以,比如当哈佛这样的常春藤大学将种族背景放进申请资料里一起考量的时候,这种优待是不适于华人小孩的。
更糟糕的是,为了一所大学里肤色均衡的问题,通常靠学术成绩领先的华裔小孩(乃至整个亚裔),一直被抬高入学门槛。在某些亚裔较多的州,华裔孩子申请美国名校,标化成绩平均比白人学生高出100多分,比受照顾族裔学生高出200多分。
这种奇特的“水涨船高”也波及国内寻求国际教育的家庭。一年4次左右(北美场不算)的SAT考试,中国学生因为高分太多而焦虑——比如旧版SAT,满分2400分的考试,很多中国学生能考到2250-2300分,新版SAT满分1600分,中国学生考到1500分——与此相对的,是美国USNEWS、《大西洋月刊》这样的媒体频频叹息美国学生SAT考试均分又创新低。
然而,越是如此,华裔孩子进入美国名校的竞争越显激烈。
2015年,美国亚裔教育联盟(AACE)联合了上百个组织,抗议哈佛大学“歧视”华裔学生。今年2月中下旬,一些哈佛校友联合起来,建议扩招亚裔。
也许直接的歧视并没有。今年9月,哈佛校报公布新生报告,其中亚裔学生占26.6%,而去年这个数字是24.2%——但在很多评论者看来,如果完全以实力为准则,亚裔学生本可以获得更多OFFER。为了纠正(历史上)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平权法案实际造成了对华裔和美国白人的“反向歧视”。
▲损有余而补不足,公平的方式真的正义吗?
是的,这个反向歧视同样波及白人。而大学这种考虑种族的“潜规则”,也正是因为白人学生的不断上诉而浮出水面。
远的不说,近年最为华人关心的一个案例,是白人学生Fisher起诉德州大学的判决。2008年,Fisher申请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被拒,当她了解到这所学校在录取其它学生时,会因为申请学生族裔背景而录取时,向联邦法院提出诉状,起诉学校的录取程序伤害了她的平等保护权利,这一权利为宪法赋予每个美国公民的。
这桩诉讼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年6月23日由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学校没有违宪。这一最终裁决使大学录取中的“出身论”变得合法。
这印证了在美华人在教育上遭遇不公的感觉,同时也激怒了他们。
所以当希拉里声称“blacklivesmatters”,并决心将平权法案更彻底地贯彻时,这股强劲的政策之风带给华人的是安全感流失的寒意。
华人期待以努力和实力说话,正如特朗普在多处主张的“自由竞争”,而希拉里则期待通过高税收、高福利的平衡,让美国朝着某种欧洲化的方向转变。一以贯之的是,在教育方面,她会更多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拨更多财政预算、花更多精力支持公立教育,或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无债务大学提案”,让更多贫困家庭免费上州立大学。
但在政治上可能并不强势的华裔,在教育上却决不弱势。他们想要的教育不是免费,而是优质,他们的利益和希拉里并不匹配。
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次大选中,曾经是民主党“铁票仓”的美国华人中,有很多转而支持特朗普的原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