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过青春路的温软絮语
站在讲台前这些年,我渐渐读懂:教师的话语,从来不止是黑板上的公式、课本里的诗文,那些散落在课堂间隙的提点、课后闲聊的絮语,更像初春的风,轻悄悄漫过学生的成长路,留下一路温软。

曾有过反思:师者之言,不该是贴在墙上的“禁令”,也不该是脱口而出的苛责,而应是裹着温度的引路光。孩子因莽撞犯错低头时,不是“怎么总不长记性”,而是拍肩说“错了就改,下次咱们绕开这个坎儿”;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也该笑着夸一句“你看,再努努力就做到了,真了不起”。这些话没有华丽辞藻,却像春雨落进泥土,无声无息间,便在学生心底种下了自信的芽、勇气的籽。

这份话语的温度,从来都在“双向奔赴”里流转。或许是学生偷偷放在办公桌上的鲜花,附上一张写着“老师辛苦了”的便签;或许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消息:“老班,您当年说‘慢慢来,总会赶上’,我现在终于懂了”;又或许是学生攥着不理想的试卷红了眼,一句“我相信你下次能更好”,竟成了她后来咬牙追赶的底气。这份情谊无关功利,只因彼此怀着“想让对方变好”的真心,便让寻常话语有了跨越岁月的重量。
我深知,自己成不了照亮学生人生的烈日,但求每一句叮嘱、每一次鼓励,都能化作一束微光——在他们做题卡壳时映亮思路,在他们与人争执时暖化棱角,在他们走得迷茫时指明方向。陪着他们从懵懂稚拙,一步步走向开阔明亮,看他们把师者的话语,慢慢酿成自己的底气。

这便是师者最朴素的幸福:以语为桥,以心为舟,用一句句温软的话,载着一群孩子,驶过青春的河,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满含深情的诗行。
撰稿 | 朱棪(三年级管理组)
初审 | 陆敬龙
终审 | 杨新潮
编辑 | 王淑萍